《陕菜档案》 系列文章
刘峻岭
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七日,中国烹饪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,时任中顾委常委、中国烹饪协会顾问的李一珉同志在大会发言时说到:“四大菜系之外,西北的陕西菜也很有特色,不能只是羊肉泡馍。我在陕西工作过,三原、泾阳的菜也非常好。甘肃、新疆菜也都有其特色。“四大菜系”并不能包括西北风味,西北还是一个空白,有待研究、整理。” 这个西北指的就是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和新疆地区。而李一珉同志在中国烹饪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这个讲话,无疑是给中国烹坛长期以来一直以四大菜系、八大帮派为主体的舆论导向,掷出了一枚深水炸弹,不仅让平静的中国烹坛泛起了涟漪的浪花,也让大家知道了陕西菜和西北菜。
众所周知,西北五省地域辽阔,物产丰富,民族众多,食风浓郁。地域辽阔是指这一片地方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;物产丰富是说五谷杂粮繁多(小麦、大麦、小米、青稞、莜面、荞麦、糜子、玉米等)、五畜野味丰盛(牛、驴、羊、猪、牦牛、骆驼、鹿、兔、雁、野鸭等)、蔬菜水果量大(白菜、萝卜、莲菜、辣椒、魔芋、蕨根、蔓菁、韭菜、土豆、大枣、苹果、西瓜、白兰瓜、哈密瓜、葡萄等);菌藻药材独特(冬虫夏草、发菜、地耳、啊魏蘑菇、蕨麻、百合、枸杞、天麻、黄芪等);民族众多是指除了汉族外,还有回、维吾尔、满、裕固、撒拉、哈萨克、达斡尔、柯尔克孜、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;食风浓郁,是指西北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、不同物产形成的不同风味特色、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等因素,就使得西北菜有着粗犷大气、豪爽包容不一样的西北风韵。这些富含西北风韵的西北菜,从陈锐同志编著的《西北菜肴趣谈》一书中就可窥一斑。
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85年8月出版的《西北菜肴趣谈》一书,算是比较早提出“西北菜”这一概念的纸质佐证。编著者陈锐可以说是个有心、有识、有智、有趣的人,他在书中共收汇编辑了流传盛行于西北地区的名馔佳肴175种。在这175种菜肴中,除了西北风味外,也包括部分八大菜系中有代表的名菜,并对所编菜肴的历史渊源、掌故趣闻、诗词文赋、神话传说、风味特色以及制作方法,作了比较深入详细的介绍。而这些菜肴介绍的资料,大都来源于烹饪典籍、历史笔记、地方志、民间流传和近代的报刊撰文,有根有源有故事,有理有据有文采,让人们看了就有一品为快的欲望。如他在“驼峰炒五丝”一菜中就写到:驼峰即骆驼背上的肉峰,肉质细嫩,丰腴肥美,历来被视为珍馐佳肴。“南宋诗人陆游《东山》诗中:“驼酥鹅黄出陇右,熊肪白玉黔南来”的驼酥即是指西北地区甘肃河西的驼峰。“驼峰炒五丝”是河西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肴,其源可追溯到唐朝以前。据《明皇杂录》:明皇每年十月赴华清宫,杨国忠姐妹五家扈从。出发前汇集国忠府第,大摆宴席,海吃海喝。明皇还担心他们吃不饱,专差太监送来“御厨八珍”,以满足大家的胃口。主客举起“犀箸”,端着“玉杯”,美人从旁捧壶劝酒,乐队吹打助兴,极其豪奢。唐朝大诗人杜甫《丽人行》中“紫驼之峰出翠釜,水晶之盘行素鳞,犀筋厌饫久未下,鸾刀缕切空纷纶”,意在讽刺虢国夫人与杨国忠等的奢侈淫乱,却也历史地记录了驼峰作为珍品在食馔中是不可多得的食材。” 睁眼阅读是故事,闭眼回放是场景,这就是该书的魅力。
《西北菜肴趣谈》也是按照菜谱的编写模式,将175种菜肴分为肉菜类(51种) 、水产菜类 (25种) 、禽蛋菜类(31种)、山珍海味菜类(27种)、素菜类(8种)、甜菜类(16种)、杂菜类(16种)。它和普通菜谱不同的是“趣谈”,就是每款菜名下都先有一段说事:或历史故事、或史籍记载、或来源出处、或民间传说……,然后才是使用原料,制作方法。如“西夏石烤羊”是这样说的:““石烤羊”是西夏的传统民族佳肴。西夏是宋代国名,亦称“大夏”其先祖为党项羌,姓拓拔氏,唐王朝赐姓李,世为夏州(即今湖北省汉口市,节度使,至宋)。宋王朝赐姓赵,传至元昊,举兵造反,称帝,国号夏史称西夏,据有十四州,绥远境内的鄂尔多斯,宁夏境内的阿拉善,甘肃省西北部皆其地,都城兴庆(即今宁夏县),屡寇宋边,又与金搆兵十余年,精锐殆尽,传德旺,蒙古伐之,德旺犹悸死,国人立睍,蒙古尽克其它,睍出降。自昊至睍,凡十二主,一百九十六年,起自公元1032年,讫1227年。西夏人原为游牧民族,喜食牛羊肉。当时河西走廊广阔的草原,牛羊成群;祁连山麓和戈壁滩上石羊、黄羊遍野。“石烤羊”是用河西丰富的羊肉在青石板上烤炙而食,其味鲜嫩酥香,风味独特,流传至今。” 再如“烤全羊”是这样说的:““烤全羊”是内蒙、新疆、甘肃、青海等省区的传统宴席名馔,有烤炉和叉烤之分。炉烤之法尤多见。其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周朝“八珍”之一的“炮牂”。《礼记.内则篇》记录了“炮豚炮牂”及其技艺高超,使人叹服的烹调方法(见烤小猪)。但在其后的烹饪典籍中,“烤小猪”多有记载,而“烤全羊”记载甚少。” 又如“爆三样”是这样说的:““爆三样”源于我国宫廷菜“全家福”。因原料不全、以投料三样而名,历时千古,全国各地皆有制作。此菜选用猪瘦肉、猪腰、猪肝。猪瘦肉滋养脏腑、滑润肌肤,补中益气;猪腰理肾气,通膀胱,治腰疼;猪肝补肝明目,疗肝虚浮肿,通经下乳,配以滋养益胃,安精润躁、活血去淤的木耳,红白相间,色彩鲜艳、鲜嫩爽口,滋味醇香,色、香、味、形及营养俱佳,素为陇原传统名品。” 还有“八宝饭”是这样说的:“八宝饭”色泽鲜艳美观,质软甜香,为酒席上的佳肴。此菜相传源出于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上。纣,名受辛,帝乙子,商代之末主,臂力过人,敏捷善辩,嗜好酒色,暴虐无道,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。公元前1123年,周武王率诸侯东征,败纣于今河南省洪县南的牧野。纣自焚死,武王乃伐天下,建都于镐,即今长安西上林苑中。在周武伐纣、建立天下的大业中,伯达、伯适、仲突、仲忽、叔夜、叔夏、季随、季䯄八士功勋赫赫,深为武王和人民称誉。在庆祝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会上,天下欢腾,将士雀跃庖人应景而作八宝饭庆贺。食材八宝象征着有功的八士,用山楂则寓意火化纣王。此菜经历千年,流传全国,由于各地习俗、口味有异,用料亦不相同,但其烹制方法、风味基本相同。” 这样就使每道菜不仅仅是有趣味性,更有知识性和文化性。
说是西北菜肴趣谈,实际上是把西北地区的菜和部分全国八大菜系的菜,都通过“趣谈”的形式紧紧的和甘肃菜对接, 如陕菜的带把肘子、三皮丝、酸辣里脊、锅子鱼、葫芦鸡、贵妃鸡、箸头春、红烧娃娃鱼、枸杞银耳等;川菜的鱼香肉丝、宫爆鸡丁、灯影牛肉、干煸牛肉丝等;鲁菜的九转大肠、三不粘等;江淮苏锡菜的东坡肉、松鼠鱼、西湖醋鱼、三套鸭、红烧马鞍桥等。例如在谈陕菜“三皮丝”是这样说的:“据有关资料载,此菜原称“剥豹皮”,是唐代京城长安厨师为发泄对王旭、李嵩、李全交不满而创制的。王旭为中唐时左台侍御史,李嵩、李全交为监察史。这三人贪赃枉法,作恶多端,长安人民愤恨之极,时称王旭为“黑豹”,李嵩为“赤黧豹”,李全交为“白额豹”。长安有个姓吕的厨师,将乌鸡皮、海蜇皮、猪皮三种不同颜色的皮制成菜佐酒,意为活剥“三豹”皮,以发泄其对“三豹”的愤恨。不料姓吕的厨师被小人告密,惨遭“三豹”杀害但他创制的这款菜却传遍京城。为怀念这位厨师,有个酒店将“剥豹皮”改名为“三皮丝”继续经营,就这样,“三皮丝”流传西安,及至西北。解放前,马步芳、马步青、马鸿逵统治西北,搞得民不聊生。甘肃、宁夏、青海三省区人民视“三马”为“三豹”,故多做此菜发泄其不满。” 再如在谈川菜“鱼香肉丝”时是这样说的:“鱼香是四川菜肴中特有的一种味型。此菜在烹制时,采用辣椒、葱、姜、蒜、糖、醋、清酱等调料,颇似民间烹鱼所用的调料,其味亦和民间烹鱼极相似,故名。甘肃和四川毗邻,特别是武都、文县和四川往来频繁,经济、文化交流自古有之。故四川许多名馔早就传入武都、文县,之后遍及全省。目前,鱼香肉丝不仅是甘肃各地川菜馆的看家菜,也是地方风味菜馆常备的菜。” 又如在谈到鲁菜“九转大肠”时是这样说的:“济南的“九华楼”以经营猪下水而驰名,店主杜某是个大贾巨商,他对“九”字有特别的喜好。他在济南所开的九座店铺,店号都冠以“九”字,“九华楼”酒楼是其中之一。他很讲究饮食,不惜下重金招聘名师高手,经常在酒楼宴客。过去,用猪下水烹制的菜肴是不屑上席的。这家酒楼对用肠、肚、肝、腰等下水原料制作菜肴,煞费了一番功夫,创制了别具风味的菜肴,赢得了食客的赞誉。其中以“九转大肠”声誉最高。因为用了道家“九转”之词,将此菜寓意道家反复烧炼可使人起死回生的仙丹妙药“九转金丹”,使“九转大肠”成了风靡一时的山东名菜。”
细观“西北菜肴趣谈”中的这些菜肴,无论是雪峰驼掌、烤全羊、带把肘子、扒烧整猪头,还是大块辣子鸡、西夏石烤羊、锅烧牛肉、梅花羊头等,无不体现着彪悍、粗犷、大气那西北菜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;无论是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使得西北地区车水马龙、繁荣昌盛的年代,还是随着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东迁南移后落魄成荒凉的大西北,西北菜肴中那具有皇家血统的多方位、多品类、多层次、多色彩的气概和风格却是展现的酣畅淋漓。
正是这本书,让世人领悟、感受到了那个历史悠久、文采焕然、大俗大雅、浑厚敦实、风味独俱的西北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