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 现在,如果居家吃饭,首先会问中午吃啥,米饭还是面条?吃米饭的话,配啥菜?而说是面条,就会问素还是荤臊子?而人们一说出去到哪家餐馆吃饭,首先会问这家是什么菜系的?都有什么特色菜?下馆子,菜系或菜成为人们选择的前提要素。也就是说,在家吃和在外吃,关注点会有不同。
(二)其实仔细探究,吃饭可分为果腹性与宴饮性两个层级和大类,果脯类可理解为日常生活的饮食消费;宴饮类为交际及聚会类消费。用民间话术,前者可称为日常吃饭,后者可称为交际饭局。吃饭:一顿正餐,要吃饱且吃好,主食也就是饭为先定,然后配副食也就是菜。说明饭在先,菜在后,所谓视饭配菜。
饭局:首先确定宴请类别(政务?商务?婚宴?生日宴?等等),宴请人级别、性别、籍别、爱好等等,次确定酒水等级;三确定菜系、档次、食材、厨艺、菜品特色、风味等,最后才确定主食、小吃。
说明,菜在先,饭在后。菜比饭重要。
(三)而淮河与秦岭为界的中国南北饮食差异,大致分为北方以粉食(面食)为主,果脯类(家常饮食)的饮食公式为:粉食(面食)+臊子(饺子包子只不过把臊子细化后包裹于面皮内)+汤。南方以粒食(米饭)为主,果腹类(家常饮食)的饮食公式为:粒食(米饭)+菜+羹、汤。
再细究,我们会发现,北方饮食的粉食(面食),一顿饭可以一碗打尽:面条+臊子+汤。而南方的一顿饭,标准情况下,主食米饭,至少要配一荤一素或四菜一汤。
简言之,北方一顿面食饭,相对简单,就算讲究点也可以一碗打尽,多放臊子多吃几碗成为待客最高礼仪。而粒食的一碗米饭,至少要炒几个菜。这时,人们更关心的这顿饭,到底配的是啥菜。菜成为心目中期盼的主角。多炒几个菜,食材丰富些,成为待客之道。
这种粉食与粒食的长期差异(果脯类消费),逐渐就形成了人们对饭与菜的区别认知:
北方人的饭,主要暗指粉食系列下的面食,变化很多,有面条、面片、馒头、烧饼、包子、饺子以及各类衍生品种。一句话,饭就是以不同面食形态的主食为主,关注点在主食变化。
南方人的饭,主食可能就是一碗米饭,但变化和期待的永远是菜,关注点在副食的(菜品)变化。
(四)而社会的巨大进步,已经逐渐淡化了南北方的饮食,就拿广东深圳来说,从一个万把人的小渔村,迅速发展成千万人口的移民大都市,北方人口绝对过半。但都市化的新一代移民,都已经逐渐实行了南北饮食融合的潮流,既吃米饭炒菜,也吃各类面食,周末下馆子改善或请客,还要去找不同菜系或风味的馆子,以满足饮食消费时的多元需求。
(五)我们再仔细探究,如果做为果腹,满足吃饱一顿饭,省时省事又主副食相宜营养健康,一碗特色面(臊子面、打卤面、炸酱面、锅盖面、拉面等),一碗饺子等是较优选择,比等着炒七碟子八碗一桌菜来的方便快捷。但从待客和吃好的角度,品不同食材和厨艺做的菜,又是休闲状态下的最佳选择:没谁有喜庆事或有贵客,只一碗面打发的。
所以,我们发现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社会交往的频繁,就餐时对副食(菜)的重视越来越高。而宴饮的发展,更强调副食(菜品)的丰富,乃至用“山珍海味”来做招牌,而不同地域的文化、厨艺、加工差异所形成风味,又形成所谓的菜系,这时,主食已然不如菜品重要,说是“饭局”,其实是“菜局”,而所谓的八大菜系,七个都被吃粒食米饭的南方所把持,只有一个鲁菜作为北方代表在苦苦支撑,就这还是因为鲁菜在明清时作为京菜的代表而入选。
(六)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,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餐饮,可根据果腹与宴饮类别的区分,把本地特色或风味饮食以及地域宴饮给游客展示,是一个战略选择。
具体说,北方饮食公式下的果腹类美食,适合做单品,因为可以作为一顿饭解决果腹。除了风味、特色,再挖掘历史和文化故事要素,努力把单品打造成爆品,用预制菜这个利器进行突围,是一个方向。比如刘一泡的羊肉泡馍(预制泡馍),就值得借鉴,不过,是否该改名叫“预制饭”?(估计市场很难接受)。
而一道菜,也可以作预制菜,但由于不能解决一顿饭,只解决一个风味,往往需要几个菜配合米饭,才能解决果腹。所以,可以以组合形态出品,比如四菜一汤作为一个组合推出。
而代表一个地域最高等级的饮食形态,是宴饮文化,简单地说就是一桌或几桌有有传承、有典故、有故事的宴,是中高端接待趋势,是展示地域文化(民族、民俗、民风、历史事件,当地名人等)最直接的也接地气的利器。而如何做到这点,有什么讲究,有什么奥密,我们将在另文论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