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的故事
作者:黄涛
我国是豆腐的发源地。相传,淮南王刘安(公元前177-前122年)的母亲喜欢吃黄豆,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,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,怕粉太干,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,又怕味淡,再放些盐卤,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,即豆腐花。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,病势好转,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。
汪日桢在《湖雅》中述:“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;未点者曰豆腐浆;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;置方板上曰豆腐箱,固呼一整块曰一箱,稍嫩者曰水豆腐,尤嫩者……成软块,亦曰水豆腐,又曰盆豆腐;其最嫩者不能成块,曰豆腐花,也曰豆腐脑;下铺细布泼以腐浆,上又铺细布交之,施泼交压成片,曰千张,亦曰百叶;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,曰豆腐衣;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,外起衣而中空,曰油豆腐,切三角,曰角豆腐。”
袁枚,对吃之道,有言在先,一目了然,吃饭是口吃,不是耳吃,直观口感的重要性。他曾在一商人家进宴,上菜换席3次,点心16道,总计有40多种,主人很得意,他却回家后,煮粥充饥。他直言食物是口吃的,如果仅为炫富,就失去了食物的意义,袁枚与时俱进,提倡除旧立新,创造真正符合需要的食物。清朝乾隆年间,袁枚任沭阳知县,在一次海州名士的宴席上,看到芙蓉花烹制的豆腐,引起他的注意。这道豆腐菜很特别,色如白雪,嫩似凉粉,细若凝脂,香是菊花,且热气腾发,鲜亮美味,惹人口中生津,袁枚品尝之后,很是满意,离席前往豆腐店,请教制作方法。店主是位年老闲留在家的官吏,见大文豪登门求教,自觉荣耀,故意拿架子,并笑言:“俗语说:一技在身,赛过千金。这制法怎能轻易传人?”袁枚听过此话,信以为真,便问道:“你是要银子?请开个价。”店主见他诚恳着急的样子,故意开玩笑。接着说道:“这贵金不换呐!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,现在请问你是否为这豆腐而折腰?袁枚是个豪气之人,因不耻下问而出名,毕恭毕敬地向老人三鞠躬。店主见他俯首施礼,回礼之后,毫无保留的将豆腐的制作方法教给了他。
袁枚为豆腐折腰,被收录于《随园食单》中,使之广泛传颂,以此能享口福的人越来越多,佳话与美食,从此源远流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