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文化系列谈(五十四)——一碗米饭谈脂和膏与羹和臛

      久违的贫民历史名吃:



      在植物油未发明之前,动物油脂成为烹调主力。
      长犄角的食草动物炼出来的油叫脂,其软如炼,其白如玉,比如羊脂玉被称为尚好的白玉。是贵族烹调的担当。
      杂食动物,如猪狗鸡鸭炼出来的油,白黄相间,其色混杂,被称为膏。故民间有“民脂民膏”之说,代表厨房和饮食的等级:用脂者贵,用膏者次。


 
      在古粒食时代,就是石磨未发明之前,无论南北,主食都是各种米饭:稻米,黍米,粟米,粱米等,那时没有炒菜,干饭时配各种羹,讲究的配臛。羹的公式:米汤+菜丁+肉丁。臛的公式:肉汤+肉丁,相当于今天的肉臊子。唐诗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”,映证了羹汤是日常米饭或面食的不可或缺的标配:吃米饭吃面条一样有羹(今称为臊子)用来下饭。


 
      在古镐京的西安就有周八珍,其中淳熬淳母,就是白米饭或黄米饭的一种吃法:米饭蒸熟,趁热加入脂或膏“沃之”,沃,肥沃,热油喷香。再加臛拌之,就是把高档肉臊子拌饭里,有油有肉,吃起来倍儿香倍儿美倍儿有身份!因为是周天子和贵族才能这样吃。
      贫民其实也流传一个类似吃法,米饭蒸熟了,拌上热猪油,再把油渣用盐撒上后,拌饭里,来一口,那个香啊...


      不信?看汪曾祺写的关于五七干校的日子,有一天他值班入厨,用油渣拌米饭和加热馒头,形容那个美啊,无以复加,说不亚于吃全聚德烤鸭!
 

 
我今天试了试,炼大油,取油渣,趁热加盐和孜然,拌米饭同食:还真和他妈做的一样香啊(此处省略赞美字56个)^_^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