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细柳美食

      说长安,大家都知道,说细柳,可能有些人不知道。但说一首唐朝诗人王维的诗《观猎》“风劲角弓鸣,将军猎渭城。草枯鹰眼疾,雪尽马蹄轻。忽过新丰市,还归细柳营。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”大家就明白了。细柳是一个地方,秦汉时是上林苑的“柳市”,又称细柳,西汉曾筑“细柳观”,故名。细柳街道现在归属于高新区,改名为高新区细柳社区,境内省级以下风景名胜区有府君庙、汉池塘、(唐)普贤寺、程咬金墓、(汉)石匣口(昆明池进水口)等古迹。


 
      所以说,细柳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。当然,文化内涵这么深的地方,必定有美食。南院门葫芦头,泥波南院门葫芦头,伊星楼牛羊肉泡馍馆,西华楼牛羊肉泡馍,兴国饺子馆,川味缘酒家,河南逍遥胡辣汤,西安元喆餐厅服务部,唐香福酒楼, 栾家饺子馆,香水园小四川平价川菜,大漠烤肉餐厅,在细柳这么个镇子,汇集了这么多美食店,当然,在细柳怎么少的了面呢!秦镇米皮,品正biangbiang面,秦轩大碗面(创汇店),大刀手工面,手擀面,西岐面馆(上林苑三路店),阿林兰州牛肉面,大盘鸡拌面(西祝村店)等面馆,当然,也少不了细柳臊子面。
      虽然长安区各个乡镇都有臊子面,但各自风味还是有区别的。细柳在长安是有名的粮食产地,号称“囤子”,从汉末就有吃麦面食品的习俗,古时把面食统称为“汤饼”或“蒸饼”。而面条古代也有记载,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:“揉搓如箸,一尺一断,盘中盛水浸。宜以手临铛上,揉搓令薄如韭叶,逐沸煮。”这应该是做面和煮面的早期阶段的记录了。面要好吃,臊子是关键。从字面上看,“臊”必须是有肉的。臊子面的称谓大致是明代确定的,之前在唐朝称为“长命面”。明代高濂撰写的《遵生八笺》中的《饮馔服食笺·下笺》有“臊子肉面法”的记载:“猪肉嫩者,去筋、皮、骨,精肥相半,切作骰子块,约量水与酒,煮半熟,用胰脂研成膏,和酱倾入。次下香椒、砂仁,调和其味得所,煮水与酒不可多。其肉先下肥,又次下葱白,不可带有青叶。临锅调绿豆粉作糨。”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制作臊子的过程,给我们留下非常难得的资料。这也说明臊子面在明代已经有了制作标准。有了标准就说明臊子面是非常普遍的面食了。


 
      在细柳,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做臊子面,但以家常味居多,能做出名,做出品牌的不多。因为臊子面看似简单,但讲究还是很多的。一个是要食材好,就是麦子要好,磨出来的面粉也要好。此外,和面也讲究,面要和硬一点,加碱或鸡蛋。和好面后,要饧(当地人说渥)两次,这样做达到的效果就是盆光,手光,面光。擀面也有讲究,要用大木杠子,人坐在上面压面。擀好后,要切面。切面也有两种方法,一种是将面折叠起来切成面条。另一种是用刀比着擀面杖来回划,称为剓面。这样切出来的面还有讲究,一般如竹签细的是韭叶面,再细一点的叫细韭叶面。因为细柳面比较长,所以又俗称为“长面”。
      而臊子则是细柳面的灵魂,臊子的关键则是汤。汤不是清汤,是用猪的大棒骨和鸡架,再讲究一点的用老母鸡共熬,4个多小时,待用。重点在爦臊子,具体不细说,一般将五花肉或后腿肉,切成丁,与姜、干辣椒、八角、上茴香、桂皮、花椒、草果、香叶、枸杞等一起炒制。再配以木耳、黄花菜、葱、韭菜、韭黄、老豆腐等加水烩制而成。
      而细柳面在吃的时候也有与众不同的讲究,比如捞面条用的筷子有一尺五长,捞出的面放凉水中过一下,再放入碗中,加上臊子。一碗成功的细柳臊子面的特点是“汪、亮、鲜、筋、滑、爽”,当地人吃的时候要有声音,俗话说“长面肉臊子,放下一吊子。”

 
      现在吃臊子面很普通了,但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,想吃臊子面要等过年、过事、过会的时候。过事讲究“早面午席”,一般过事中午以前必须要吃臊子面。围绕吃臊子面,全村人来帮忙,有捞面的,有凉面的,有浇臊子,有端面的。所以,在长安,在细柳,臊子面已经不是简单的一碗面了,而是一种乡约民俗,一种礼仪文化,一种乡愁的传承。
      现在的细柳面已走出细柳了,与秦镇凉皮一样享誉长安,名满关中,与细柳其他美食一起撑起了长安美食的一片天。以后,有路过细柳的朋友,一定不要一闪而过,最好停下脚步,在细柳好好地品尝一下美食,留下肚子,吃一碗臊子面,享受一下乡村的慢生活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