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食文化系列谈(二十四)——中华农历春节和年夜饭的意义

      中华传统节日——春节又将到来了。今天的社会已然是从农业文明过渡到了工业乃至信息化文明社会,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东西还需要不需要继承,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?


     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举日本的例子。日本明治维新,一个重大举措,就是用阳历替代阴历(农历),与工业化世界接轨,采用星期制,七天一周,一年52周、一月四周,解决劳动与作息问题。如果用阴历,一年24节气,一个月15天一个周期,每个月只能休息两次;另外,最要命的是每隔六年还有一个闰月,也就是一年13个月,这就除了多发一个月工资外,每月每年的财务报表、什么同比环比都会出现问题。


 
      所以,世界上凡是要进入现代工业化文明,都必须首先改纪年,用西方公历(阳历)纪年。但也带来问题,如日本把阴历改阳历后,阴历(农历)下的许多年节就尴尬了,比如元宵节和中秋节,你可以改成阳历一月十五和八月十五,但由于没有按照月亮塑望规律,十五这一天很难有圆月亮出现。没有月亮如何赏月?所有围绕月亮的纪念娱乐活动就没了根,所以日本现在几乎就没有了元宵节和中秋节乃至春节,把传统的除夕换为每年的12月31号。称之为过新年而没有了传统的春节了。


 
      而我们国家,吸取了日本的经验和教训,与国际接轨,在辛亥革命后,采用阳历(公历)纪年,但依然保留阴历(农历),传统的节日如春节、元宵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及中秋节都得以保留,而与节日的相关饮食和礼仪也得以传承。而春节的标配年夜饭,依然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,它是春节的标配,它是团圆的象征,它是厨艺的展现,它是创新融合的标杆。


 
      现代的年夜饭,年年有创新和融合,菜品反季节,做法世界性融合(以往是省际间融合),是典型的旧瓶(年夜饭的形态)装新酒(融合创新菜)形态。这是从菜品的厨艺性而言,同时,人们不再满足仅仅是食材和厨艺的创新,更是从菜品的历史性、文化性、寓意性上大做文章,不但吃新奇特,还要吃名趣寓(应景的花名,有故事有趣味,更有寓意,),大大提升了年夜饭的文化属性,而不仅仅是一道年节大餐。而陕西电视台三套每年都举办的《最牛年夜饭》,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纪念和传承。对天地祖的敬畏,对亲情和团圆的强调,应该是年夜饭不变的主题。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